为进一步丰富党的二十大专题学习的内容与形式,世博馆第一党支部于4月7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统战对象及团员青年共11人赴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参观展览并观摩文艺党课。
4月7日下午,世博馆第一党支部一行来到位于虹口区长阳路“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纪念馆陈俭馆长向钟瑞滨副书记、刘绣华馆长和支部党员群众表示欢迎,并对纪念馆的扩建背景、历史建筑及展览概况作简要介绍。
据悉,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于2020年底完成扩建,改建后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以摩西会堂为主体,原西侧、南侧居民楼,在保留了其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改建为纪念馆的北楼与南楼。
随后,支部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纪念馆基本陈列。展览在序厅开宗明义,“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一行大字高度概括了犹太馆的办展理念。大家沿着气氛庄严的大理石台阶拾级而上,如同进入时光隧道,共同重温欧洲犹太人避难上海的那段历史。
据介绍,展览内容由“逃亡上海”、“避难生活”、“患难真情”、“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等六个部分组成,通过场景再现和现代科技的展示手段以及大量珍贵的史料文物原件,生动诠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表达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愿景。
支部成员们认真倾听讲解介绍,在紧凑蜿蜒的展厅中走走停停,时而提问互动,时而凝神观察,感动于患难真情,共情于悲欢离别,感受着历史沉浮。
透过犹太人在上海避难生活的这一个小切片,支部成员得以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温度,感知人类命运与共的必然和必要,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深刻含义。
走出展厅,支部成员还参观了纪念馆广场上的一面特殊的名单墙,上面镌刻着有明确记载的曾到上海避难的犹太人名单。满墙的名字仿佛令展览故事中的人物鲜活了起来,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叩问。
当天晚上,支部成员还在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历史保护建筑“摩西会堂”内观摩了文艺党课音乐剧《苏州河北岸》。此剧背景发生在1943的虹口,讲述二战期间中国人和犹太人在战争离乱中的苏州河北岸同舟共济、震撼心灵的真情相守。实景演出带人穿越历史和现实,通过艺术化的创作和演绎讴歌大爱和人性,呼吁和平与正义。
本次观展和观演相结合的主题党日活动以新颖的活动形式和扎实的学习内容受到支部成员的积极反馈。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调研走访同样具有国际属性的文博单位,为研究世博馆如何更好地在国际舞台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借鉴,为我馆挖掘更加丰富多元的市民文化服务打开了思路,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活泼案例。
【活动感言】
王珮(党员):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紧凑的展陈空间中以丰富的史料和展品营造出一段沉浸式参观旅程,通过每个个体的故事还原二战时期犹太人避难上海的难忘历史,从小切口入手,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命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是在国际视野下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范本。作为同样以国际题材为特色的博物馆,值得我馆学习借鉴。
吴时舟(党员):在那段动荡不安、自顾不暇的历史中,一些善良勇敢的人出于内心良知,给犹太难民发放签证、筹办收纳方案、筹措物资、或者在生活点滴中伸出援手、履行约定,无论这些人身份高低,历史都会记录下他们的义行。
黄菊芳(党员):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之行令人印象深刻。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身处异国他乡,即使饥饿贫寒,犹太人还坚持学习,深信学习可以强大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在随后观看的《苏州河北岸》实景演出中,也感受到了中国人和犹太人之间同舟共济的真情相守,这份情义代代相传。
徐景齐(入党积极分子):很高兴受邀参加本次主题党日活动。参观展览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何凤山先生的事迹。他在二战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向数千名犹太难民发放签证,使他们得以在上海避难免于被纳粹杀害。何先生的义举展现了中华民族义薄云天的气概和挽救他人于危难之中的人性光辉,令我深感敬佩。
陈曼云(团员青年):我认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非常值得一看,虽然展陈面积不大,但展览内容非常丰富。通过讲解员对前期展品征集背后故事的介绍,使我们了解策展背后的艰辛,也为捐赠者对上海的怀念和情谊而感动。
文字:郭亦露
图片:郭亦露、吴时舟、陈曼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