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博物馆:德国博物馆“馆校合作”实践启示

[2014-07-24]
来源:中国文物报     

  

  欧美国家博物馆早在19世纪中叶就开始了馆校合作的探索。近年来欧美国家的馆校合作不断制度化、专业化、特色化,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德国2004到2011年间长达八年的“学校@博物馆”(schule@museum)项目,就是馆校合作的优秀范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
  “学校@博物馆”项目由德国艺术教育专业协会、德国联邦博物馆教育委员会、联邦公民教育中心和德国博物馆协会联合发起,全德135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和180座博物馆参与其中。在参加的学校和博物馆中组织者选出了15对馆校合作示范样本,开展了持续八年的馆校教育合作。全部项目完成后,组织者根据活动收获的经验出版了《馆校合作手册》,系统阐明了馆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和各个环节的操作要求。
  一个成功的馆校合作项目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项目前期策划、付诸实施和后期总结时都要考虑多种因素。根据与项目联系紧密的程度,在“学校@博物馆”项目中,德国学者把相关因素分为两组,即核心组和外围组。
  核心组包括参与项目的两大机构——博物馆和学校,以及参与项目的三方人员——学生、教师和博物馆员工。这五项因素缺一不可,而且只有相互之间建立互信,每个因素充分参与,才能保证馆校合作的效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参与者在项目正式开展前要经过充分培训,并有明确的分工,在实际的操作中也要严格按分工办事。博物馆与学校要给予参与者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并且积极配合项目要求。在时间上要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双方要配合对方具体的时间安排,提前做出准备和调整。博物馆要为接待学生上课预留出足够空间的活动场地。准备实物教学材料时,要区分出哪些是供展示的,哪些是供学生触摸操作的。在财务上要统计现有资金,项目策划要在提供资金的范围内,并尽量降低成本。 

  馆校合作仅靠双方机构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这就要考虑到项目与外界的联系,即外围组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政府、企业、相关社团、专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学生家长,以及网络、报刊、出版社等媒体资源。政府、企业可以给予馆校合作政策、资金支持,社团与专业协会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活动的顺利举办离不开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合作影响力的实现要靠媒体资源的大力宣传。总之,这些外围组的因素都应该成为合作项目策划者认真思考、积极争取的对象。
  “学校@博物馆”项目中每个馆校合作项目在执行前都要先制定合作协议。协议的第一部分为项目概述,写明合作项目的主题、内容、目标与形式,学生如何组织,是否有第三方机构参与等。第二部分为双方分工,详细安排了项目执行中博物馆和学校的分工。第三部分为财务,明确统计双方为项目投入的资金,以及政府拨款和企业赞助的资金。第四部分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事先设想可能妨碍项目顺利完成的因素,及提出应对方案。第五部分为持续时间和成果,规定项目进行的时间和最终成果的形式。这份协议由双方机构的负责人签字,具有法律效益
  德国博物馆的馆校合作基本属于博物馆主导的互动模式。博物馆是最初的主导者,主动邀请学校教师共同参与活动规划,在双向沟通交流后,学校与博物馆成为互帮互助的合作伙伴。之后的第二阶段,博物馆与学校共同策划教育活动,博物馆专业人员、学校教师分别准备性地参观对方机构,了解对方可提供的资源,确定具体的合作时间和地点,并选出项目负责人。在确定主题时先询问学生的兴趣,参考学生意见由博物馆与学校共同制定。在项目进行全程,博物馆与学校定期交换意见,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如果遇到阻碍项目进行的问题,及时启用备用方案。 

  “学校@博物馆”项目运用了多种教育形式,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总结起来有绘画、雕刻、手工类,发现、研究类,激发想象类,游戏类,感官体验类,表演类,博物馆工作体验类等。上述教学方法适合于不同科目的教学,并突破了传统博物馆教育以讲解为主的模式,尝试从各方面让学生参与。许多操作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一些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打开了想象的窗口,表演类的活动更能调动气氛,激发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形象地说,德国馆校合作的教育者们为学生奉上了一道“博物馆”大餐,学生在“吃饱喝足”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拓宽了视野。
  一个成功的馆校合作项目少不了最终的成果展示步骤。“学校@博物馆”项目的最终成果有多种形式,或是学生作品汇报展览,或是短剧表演,或以画册、摄影集的形式展示。组织成果展示时,项目策划者要对资金多少、展示场地大小等因素做合理安排。为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有些项目还联系当地媒体进行宣传,在举办展览开幕式、戏剧之夜等活动时,还邀请当地官员、合作企业、相关协会组织、兄弟机构的人员出席。
  展示结束,项目告一段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结束。德国的博物馆学者们特别重视思辨与反思,在馆校合作上也不例外。在《馆校合作手册》中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项目完成后的评估。评估从馆校合作的参与度、各步骤完成情况、对参与者能力的提高情况、可持续性和公开性等方面考虑。在对每个具体方面进行评估时,可以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列出,并逐条作答。回答这些问题一方面使项目的组织者作了一次全程的项目回顾,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合作中需要改进的问题,为今后长期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学校@博物馆”项目馆校合作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1.按规章办事,环环相套,有据可循
  博物馆和学校作为两个差异很大的机构,在合作时不能随意而为,异想天开。在合作前签订合作协议是非常必要的。协议不仅为合作定下了基本方针,还规定了各自的义务与责任,避免了日后不必要的争执和麻烦。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也要按章办事,一丝不苟。当然,如果发现规定中有不合理的款项与可改进的地方,合作双方也要及时协商,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2.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自发地爱上博物馆
  在“学校@博物馆”项目中,教育者尝试了各种有趣的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并在观察、操作、体验中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自发地爱上了博物馆。
  3.重视外部因素,活动公开透明
  德国的馆校合作项目积极争取外部因素的支持,既使活动的开展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各方的意见建议又提高了项目的专业性。如排演戏剧舞蹈时就请专业团体的演员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之余领略到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项目全程由本地媒体跟踪报道,有些项目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定期发布消息,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
  4.定期反思经验教训,使馆校合作长期可持续发展
  德国人思辨的传统使他们把反思放在了重要位置,项目进行中各方定期开会交流意见,项目结束后集中人员进行评估,这些做法都保证了馆校合作项目的质量。在合作时不做“一锤子买卖”,重视合作的可持续性,把学校和博物馆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了双方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