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协培训中心培训班,令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受益良多

[2014-12-12]
来源: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     

  10月27日-11月4日,来自全球21个国家的36名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们齐聚故宫博物馆,参加了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培训中心(ICOM-ITC)组织的2014秋季培训班。本次培训班为期10天,主题为“博物馆教育与观众学习”。 
  此次培训班是继“博物馆管理”和“博物馆藏品”之后,国际博协培训中心组织的第三次培训班活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开班仪式上发表了 “深化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探索——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社会教育实施报告”的主旨演讲,从专业教育、公众教育、青少年教育和国际教育合作等方面介绍了故宫的实践与突破,并介绍了故宫丰富的馆藏、强大的学术研究能力等为教育工作带来的有力支撑。演讲引发了作为参加培训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们热烈的反响。
  多位来自国内外博物馆教育行业的专家在培训课程中为学员们奉献了引人入胜的主旨演讲:
  来自上海博物馆社会教育部的郭青生主任阐述了他眼中的博物馆教育;
  来自国际博协教育与文化活动委员会( ICOM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Cultural Action and Education -ICOM CECA)的Emma Nardi 和Marie Clarté O'Neill介绍了该委员会的“最佳实践”项目——这一项目旨在分析和评估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并提炼和传播对教育实践有益的理论。她们同时强调了以相同方法对博物馆的参观者和参与者的体验开展评估的重要性。
  之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博物馆教育与社区项目主管Linda Sproul与学员分享了她对博物馆提供“非正规教育与学习”的体会,并展示了她主持开展的专业人员(研究机构人员)学习项目和早教项目。
  在今年4月的培训课程中引导学员们开展了一次“阅读文物”活动之后,国际博协培训中心协调员、加拿大科技博物馆收藏与研究副主席Claude Faubert,在此次培训课程中再次为学员们开设了一场类似的阅读活动,并建议学员们可以尝试在各自的博物馆开展类似的文化活动。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学员们被分成小组开展针对各自博物馆参观者的文化活动和教育项目设计和探讨。 
  学员们十分珍惜和享受这样一个过程,能与同行分享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以及各自博物馆开展教育项目的经验。
  培训课程中安排的本地博物馆参观与交流也使学员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的博物馆教育现状。
  作为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学员,肯尼亚拉姆县政府交流部部长Linda Mboya表示,“这次培训打开了我的工作思路,使我在考虑项目设计上可以跳出自己博物馆的界限,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爱尔兰切斯特•比缇图书馆教育部主任Jennifer Siung也说道:“对我而言,此次培训最重要的是结识了国际博协体系内来自各国的同行们。我从各国同行身上学到了很多。我将把我学到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案例带回国。”
  广东省博物馆教育推广部Ou Yan主任代表各位学员对国际博协培训中心表达了感谢,认为培训中心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不用跨出国门就能学习了解最新的博物馆教育理论和实践。这样的学习机会对中国的中小型博物馆尤其重要。
  国际博协已经确定于2015年4月再次举办主题为“博物馆展览”的春季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