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锦点”出发把博物馆带回家

[2015-03-25]
来源:中国文物报(文字) 湖南省博物馆微信(图片)     

  成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不说从宝墩遗址开始的4000多年历史,光是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就有113座……要想逐一了解,即使耗上个把月也只是走马观花。如今,当拥有最新数字化信息技术、空间信息测绘技术、三维信息化展示技术的成都数字文化文物信息平台——“锦点”诞生后,不仅帮助成都的博物馆丰富了数字化展示服务内容,提供了方便多元的展示路径,也搭建起了博物馆迈入智慧时代的桥梁。

  重塑文化遗产百科经典为博物馆及文物安个“新”家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是海内外游客领略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及社会公众教育、科学研究、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博物馆在信息传递的速度、广度及个性化需求上受到制约。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通讯技术兴起与发展,一种以物、人、数据动态双向多元传播为核心的智慧博物馆呼之欲出,“锦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由成都市信息咨询中心负责承担实施的成都首个文化文物大型智能数字化平台,并以成为公众了解成都历史文化的首选平台和成都的文化名片为建设目标。目前“锦点”在成都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文物局)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日前上线。在推出的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中对成都文化事业体系各类信息数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普查、采集和整合,为成都113家博物馆、6354处不可移动文物、14213件珍贵文物在数字平台上安了个新家,同时使得很多具有重要意义却无法向公众长期展览的文物得以与公众见面。在这个“新”家里,无论是想浏览成都博物馆、文物、历史古迹,还是想了解天府名人,或参与成都文化活动,都能随时随地通过电脑和手机检索到相关信息并与之互动。

  平台通过数字化采集、存储、三维处理及建模等技术手段,所集成的全息信息则克服了传统文化文物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类别单一、功能模块孤立、管理与展示脱离等缺陷,实现了不同业务数据,不同时空尺度数据及航拍数据等多元异构数据的融合扩展和统一管理,以及管理系统、展示系统、移动终端三个软件子系统的协同工作,提升了成都文化文物信息资源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传播、智慧化管理、可视化展示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以“锦点”为导览 把博物馆带回家

  “把博物馆带回家”,是观众的心愿,也是博物馆人的实践。近年来,围绕智慧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为其带来促进,盘活馆藏文物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成果惠及于民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锦点”凭借着智能化历史文化“导览”的身份,通过多维展示的互动形式,实现大众与博物馆藏品的高度交汇,把博物馆带回家,这就是“锦点”智慧服务的内涵所在。

  锦点网和锦点手机客户端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720度全景影像结合点云技术、无人机航摄技术等高科技术采集了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永陵四个博物馆重点区域,包括宽窄巷子、锦里、琴台路3个历史文化街区在内的青羊宫、合江亭、宝光寺等12处历史文化建筑的地理数据、空间信息数据,把时空浓缩在手掌之间,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饱览成都历史文化概况,玩转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观览以前罩在玻璃柜中的文物珍品。

  在“锦点”虚拟博物馆的全景导览过程中,操作者不仅可以自行安排参观路线,还能够随心所欲的前进、后退、缩放、俯仰、飞行。此外,还能从空中角度俯看文化遗址的360度全景。对参观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新媒体技术 让数字智慧服务公众

  今天,新兴媒体技术的普遍运用,如同给文化文物增添了飞翔的羽翼。“锦点”的智能导览让博物馆参观更加简单便捷,通过手机客户端也能带来互动体验,让使用者更加自由,更加畅快。

  “锦点”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实现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模式,从而实现博物馆服务、保护和管理的智能化,适应控制与优化,促进成都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进一步优化与提档升级。

  无论是博物馆,还是成都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风貌、人文风俗、名人故事、历史事件、代表性建筑、文化地标等,“锦点”均通过图片、漫画、游戏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动态还原,并与之串接起来,突破传统的枯燥展示模式,增强了展示的互动性、趣味性。而“锦点”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视、听、力、触和动等感觉的虚拟环境增强现实体验,以及魔法明信片、面具试戴等互动体验还能在参观时带给使用者最“身临其境”的感受。

  魔法明信片的神奇之处,在于看似普通的纸质名信片,却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看到其上记载的三维图像,通过转动角度,进行多视角欣赏。有的还用音乐、视频、动画等形式向使用者讲述成都文化文物的精彩传奇。

  面具试戴等手机互动应用则增添了游览的趣味性,游客不仅可以看到自己试戴古人面具的有趣模样,还可以从中了解到相关文物的知识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