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老胡同“变身”博物馆

[2014-08-27]
来源:广州日报     

  穿过车来车往的朝阳门内大街,走进人潮熙攘的朝阳门南小街,蓦然拐进一个幽静无人的胡同。就在这灰色的老巷里,京城第一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蜗居于24号院的一隅之地,任外界纷繁吵扰,仍顽强而静止地留存着老北京最传统的记忆。

  这个两进院落的博物馆不到一千平方米,老式木门窗、斑驳的外墙、错落的灰地砖,虽然经过一些翻修,却仍难掩这座四合院的古老韵味。就在这里,民国时期的才女凌淑华,也就是它以前的主人,曾广聚名流,以书画会友。她的女儿将这所老宅转给街道办事处,希望能做公益事业,史家胡同博物馆也就应运而生。

  史家胡同博物馆共分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介绍着史家的历史、胡同里的名人、时代的记忆,乃至普通老百姓的怀旧生活。展品五花八门,老物件、门牌墙、全景微缩、纪录片、声音馆,不断触动着视觉和听觉,唤醒你对老北京的记忆。

  货真价实的老房子

  “院子修了两年,修缮过程中,特别有意义的是修旧如旧。”博物馆建设的筹备人之一,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向记者介绍说。就连屋顶的瓦片、院中铺设的地砖、石阶、古朴工艺的砖雕,都是搜集来的“老货”,或是老房拆下的建筑废料,或为居民捐赠。

  没有文物的博物馆

  “我们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文物!”李哲解释说,“我们只有老物,我们接地气。大多数藏品都是老百姓提供的,是身边的有年代感的物品,它们代表着一个一个逝去的时代,背后有着一段一段的故事。”近300个老物件都标有捐赠者姓名,可以说每样老物件既是他们的作品,也是时代的作品。

  “这些东西你用完之后扔一边了,但若干年后这就是文物,起码是老物件。它能勾起一群人甚至一代人的回忆。我们对过往的东西要尊重、要珍惜。”李哲认为珍惜老物就是留存记忆。

  老百姓的私家小院

  在这博物馆中设了个议事的多功能厅。一个博物馆为啥需要议事厅?

  这个多功能厅也是一个文化讲堂。每隔一周博物馆都会搞一些北京传统文化的讲座,请一些专家学者甚至民间高手,讲讲北京的传统,抑或学学传统的手工艺,糊风筝、剪纸,不管什么大家都学得不亦乐乎。而且这个讲堂免费对所有人开放。

  “博物馆只是一个索引,你从这个博物馆走出去才进入到了真正的博物馆,整个胡同就是一个鲜活的博物馆。”李哲说。